近年出版著作一览(2015年以来)
| ||||
序号 |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明代文人游幕与文学研究 | 吕靖波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5 |
2 | 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 | 赵兴勤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 |
3 | 诚人笃行:沈从文的人生交游 | 王力 | 人民出版社 | 2015 |
4 | 《穆天子传》的文化阐释 | 方艳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2015 |
5 | 汉唐乐府的文化阐释 | 陈洪 | 凤凰出版社 | 2015 |
6 | 明代词学编年史 | 张仲谋 王靖懿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5 |
7 | 山海的缪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汉语文学创作研究 | 王志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5 |
8 | 异度时空下的身份书写:香港女性小说研究 | 王艳芳 | 人民出版社 | 2015 |
9 | 明词史(修订本) | 张仲谋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5 |
10 | 中国新时期短篇小说论稿 | 郝敬波 |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 2016 |
11 | 多元视域中的中国新文学 | 黄德志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2016 |
12 | 传记诗学 | 王成军 | 新华出版社 | 2016 |
13 | 红楼梦诗学精神 | 王怀义 | 台湾里仁书局 | 2016 |
14 |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 朱存明 | 台湾里仁书局 | 2016 |
15 | 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 | 朱存明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 |
16 | 千山独行——张爱玲的情感与交往 | 王艳芳 | 人民出版社 | 2016 |
17 | 大陆与台湾当代文学语言比较论 | 张卫中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6 |
18 |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学活动与元诗风貌 | 刘嘉伟 | 人民出版社 | 2016 |
19 |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正义伦理研究——以“身体政治”为中心 | 宋红岭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6 |
20 | 民国音韵学三论 | 乔秋颖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 |
21 | 古典诗词学探微 | 沙先一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2016 |
22 | 汉画像之美 | 朱存明 | 商务印书馆 | 2017 |
23 | 现代性视域中的卢梭美学思想 | 种海燕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7 |
24 | 晚清民初词体声律学研究 | 昝圣骞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7 |
25 | 大众传媒视域中的女性文学 | 王艳芳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2017 |
26 | 小学教师语言概论 | 霍生玉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 |
27 | 岭南先唐文学研究 | 周苇风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 |
28 | 张艺谋电影研究 | 李金梅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2017 |
29 | 网络新闻语篇研究 | 林纲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 |
30 | 网络语言学教程 | 林纲 | 科学出版社 | 2017 |
31 |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秦汉卷 | 王怀义 | 人民出版社 | 2017 |
32 | 汉语动量范畴的历时研究 | 于立昌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2018 |
33 | 最浅学诗法最浅学词法 | 沙先一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18 |
34 | 中国史前神话意象(修订本) | 王怀义 |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 2018 |
35 | 清代散见戏曲史料研究 | 赵兴勤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8 |
36 | 灵感的智慧:灵感思维导论 | 朱存明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18 |
37 | 灵感与悟性:灵感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朱存明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18 |
38 | 中国现当代诗歌经典精讲 | 黄德志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19 |
39 | 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 | 陈洪 | 中华书局 | 2019 |
40 | 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 | 朱存明 |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 2019 |
41 | 曾氏文学家族研究 | 李俊标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19 |
42 | 曾巩散文考论 | 李俊标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19 |
43 | 道境与诗艺: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 | 王怀义 | 商务印书馆 | 2019 |
44 | 古词今语——《荀子》与杨倞注词汇比较研究 | 霍生玉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9 |
45 | 近代汉语复杂被字句研究 | 刘进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9 |
46 | 文学史的认知与阐释 | 李昌集 | 凤凰出版社 | 2019 |
47 | 明词史(增订版) | 张仲谋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9 |
48 |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 | 赵兴勤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9 |
49 |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 | 王跃平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2019 |
50 | 二月河论 | 郝敬波 | 作家出版社 | 2020 |
51 | 唐以后俗语词用字研究 | 刘君敬 | 商务印书馆 | 2020 |
52 | 北宋张有《复古编》研究 | 王珏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20 |
53 | 明词史(增订本) | 张仲谋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0 |
54 | 明代词人群体和流派 | 张仲谋 |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 2020 |
55 | 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 | 王跃平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0 |
56 | 塞尚:形式的果核 | 周珩帮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0 |
57 | 方花与翼兽——汉画像的奇异世界 | 朱存明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20 |
58 | 元代诗论校释 | 丁放 | 中华书局 | 2021 |
59 | 神话之魅:中国古代神话图像研究 | 朱存明 |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 2021 |
60 | 宋词之美 | 张仲谋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1 |
61 | 两汉文学与三楚文化关系研究 | 周苇风 | 人民出版社 | 2021 |
62 | 词汇化与语法化理论及其运用 | 张秀松 | 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 | 2021 |
63 | 面向范式探索的汉语语法化研究 | 张秀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1 |
64 | 苏轼小品 | 王文君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21 |
65 | 细品红楼小人物 | 田崇雪 | 东方出版中心 | 2022 |
66 | 完结义副词共时变异与历时演变多维研究 | 张秀松 | 商务印书馆 | 2022 |
67 | 20世纪中西自理论的话语模式研究 | 王成军 | 九州出版社 | 2022 |
68 | 性别想像的共同体——19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暨港澳女性小说研究 | 王艳芳 | 花木兰出版社 | 2022 |
69 | 唐代乐府诗体研究 | 王立增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2 |
70 | 江苏新文学史·世界华文文学编 | 黄德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2022 |
71 | 泰州师说2022 | 魏本亚 | 凤凰出版社 | 2022 |
近年发表重要论文一览(2015年以来)
| ||||||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发表刊物 | 发表时间 | 论文类别 | |
1 | 新时期短篇小说的文体探索与创新 | 郝敬波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5 | CSSCI | |
2 | 论台湾新世代女作家郝誉翔的“北投书写” | 王艳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5 | CSSCI | |
3 | 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家形象构建的三个问题 | 徐放鸣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5 | CSSCI | |
4 | 国家形象研究视阈中的区域书写与中国经验——以新时期江苏短篇小说创作为例 | 郝敬波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5 | CSSCI | |
5 | 1930—1945年都市小说中的建筑书写 | 黄德志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5 | CSSCI | |
6 | 胡适语言变革理论再思考 | 张卫中 | 浙江学刊 | 2015 | CSSCI | |
7 | 元人“芦花被”同题集咏探析 | 刘嘉伟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2015 | CSSCI | |
8 | 以人民为本位与当代文艺的新使命 | 徐放鸣 | 艺术百家 | 2015 | CSSCI | |
9 | 驾头杂剧考论 | 吕靖波 | 艺术百家 | 2015 | CSSCI | |
10 | “毕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 张秀松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5 | CSSCI | |
11 | 试析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化认同 | 刘嘉伟 | 西北民族研究 | 2015 | CSSCI | |
12 | 神话现象学的逻辑原则 | 王怀义 | 文学评论 | 2015 | CSSCI | |
13 | 批判与建构:左翼文学的可能性 | 刘东玲 | 山东社会科学 | 2015 | CSSCI | |
14 | 《周秋汀八十寿序》著作者考辨 | 赵兴勤 | 文献 | 2015 | CSSCI | |
15 | 论《艺苑卮言》的词学史意义 | 张仲谋 | 中山大学学报 | 2018 | CSSCI | |
16 | 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价值观体系的融通与整合 | 黄健 | 贵州社会科学 | 2015 | CSSCI | |
17 | 当神蓝遇见斯塔夫罗金——《群魔》的“自由意志”与《雪》中的恐怖主义 | 张虎 | 俄罗斯文艺 | 2015 | CSSCI | |
18 | 台湾当代诗歌语言流变论 | 张卫中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5 | CSSCI | |
19 | 诗性的学者和学者的诗性 | 刘业伟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5 | CSSCI | |
20 | 后现代自传话语的范式——论罗兰.巴特自传叙事中的假体、主体与母体 | 王成军 | 当代外国文学 | 2015 | CSSCI | |
21 | 物哀与幽玄:高畑勋动画电影的民族文化特质 | 李金梅 | 当代电影 | 2015 | CSSCI | |
22 | 也说“梁”与“桥”的替换 | 霍生玉 | 中国语文 | 2016 | CSSCI | |
23 | 南京图书馆藏丁氏八千卷楼抄本《传奇汇考》考论 | 王文君 | 文献 | 2016 | CSSCI | |
24 | 现实旨归与历史重构——论台湾后乡土小说中的两种历史叙事形态 | 吴鹍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6 | CSSCI | |
25 | 短篇小说的灵魂:从汪曾祺到苏童 | 郝敬波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6 | CSSCI | |
26 | 诗化描述与理性论述:《文心雕龙》书写语言的两种模式 | 吴建民 | 中国文学研究 | 2016 | CSSCI | |
27 | 民国教科书中的新词语与新思想的传播—兼谈“五四”语言变革与思想变革 | 张卫中 | 浙江学刊 | 2016 | CSSCI | |
28 | 主观大量词“有的是”的语义获得 | 张爱玲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6 | CSSCI | |
29 |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失收剧目考补 | 赵兴勤 | 戏曲艺术 | 2016 | CSSCI | |
30 | 从国剧到京剧——对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脉络的一种考察 | 王文君 | 文艺研究 | 2016 | CSSCI | |
31 | 尊体意识与典范追求——以清词序跋为中心 | 沙先一 | 文艺研究 | 2016 | CSSCI | |
32 | 元代茀林诗人金哈剌刍议 | 刘嘉伟 | 文学遗产 | 2016 | CSSCI | |
33 | 鲁迅“骂之为战”的发生 | 邱焕星 | 文学评论 | 2016 | CSSCI | |
34 | 汉诗“缘事而发”的诠释界域与中国诗学传统 | 王怀义 | 文学评论 | 2016 | CSSCI | |
35 | 走向创新融通的当代文艺理论 | 徐放鸣 | 文学评论 | 2016 | CSSCI | |
36 | “三美一同”理念关照下的元代多民族文学活动 | 刘嘉伟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16 | CSSCI | |
37 | 论审美意识研究的基本类型 | 王怀义 | 人文杂志 | 2016 | CSSCI | |
38 | 过渡时代知识女性的自我形塑及其意蕴 | 王艳芳 | 南开学报 | 2016 | CSSCI | |
39 | 新诗的尴尬:中国文人诗歌演进的必然结果 | 周苇风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6 | CSSCI | |
40 | 名词“光景”向概数助词和情态副词的演化 | 张爱玲 | 汉语学报 | 2016 | CSSCI | |
41 | 严复的语言观与翻译 | 张卫中 | 贵州社会科学 | 2016 | CSSCI | |
42 | 从神思说到解释说 | 王怀义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6 | CSSCI | |
43 | 刘震云小说语言论 | 江南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6 | CSSCI | |
44 | 门罗与契诃夫——以女性书写为中心 | 张虎 | 俄罗斯文艺 | 2016 | CSSCI | |
45 | 空间在场与空间建构的写作——评台湾作家言叔夏散文集《白马走过天亮》 | 郝敬波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6 | CSSCI | |
46 | “阿弥陀佛”向会话程式语的语用化 | 张秀松 | 当代修辞学 | 2016 | CSSCI | |
47 | 革命与摩登的变奏——三十年代中国新感觉派兴衰论 | 黄德志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 | CSSCI | |
48 | 豫北晋语的儿化 | 史艳锋 | 语言研究 | 2017 | CSSCI | |
49 | “早晚”的词汇化与主观化 | 于立昌 | 语言科学 | 2017 | CSSCI | |
50 | “好说”向会话程式语的语用化 | 张秀松 | 当代修辞学 | 2017 | CSSCI | |
51 |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 | 刘业伟 | 当代文坛 | 2017 | CSSCI | |
52 | “(真)有PN的”构式的共时特征和历时形成 | 张秀松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7 | CSSCI | |
53 |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呈现 | 徐放鸣 | 艺术百家 | 2017 | CSSCI | |
54 | “新民说”与晚清白话文运动-1900年代的民粹主义辨析 | 刘东玲 | 学术月刊 | 2017 | CSSCI | |
55 | 墨遗萍戏曲文物学事钩沉 | 曹广华 | 戏剧 | 2017 | CSSCI | |
56 | 选本批评与清代词坛的统序建构 | 沙先一 | 文学评论 | 2017 | CSSCI | |
57 | 戏剧图像的价值及判定方法 | 范春义 | 文艺研究 | 2017 | CSSCI | |
58 | 从印刷语言到话语批判——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混语现象 | 吴鹍 | 台湾研究集刊 | 2017 | CSSCI | |
59 | 七月派及左翼文化政治建构 | 刘东玲 | 兰州学刊 | 2017 | CSSCI | |
60 | 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生平补正 | 王怀义 | 故宫博物院院刊 | 2017 | CSSCI | |
61 | 图像汉学展新知 | 朱存明 | 读书 | 2017 | CSSCI | |
62 | 鲁迅研究的反思与再出发——鲁迅研究:从区域视野到世界视野 | 邱焕星 | 东岳论丛 | 2017 | CSSCI | |
63 | 钱钟书《围城》与杨绛《洗澡》的互文性考辨 | 王艳芳 | 中国文学研究 | 2018 | CSSCI | |
64 | 《长生殿》“排场”之评点 | 张勇敢 | 戏剧 | 2018 | CSSCI | |
65 | 现代汉语方言中“归齐”的意义和用法溯源 | 张秀松 | 语文研究 | 2018 | CSSCI | |
66 | 再造故乡:鲁迅小说启蒙叙事研究 | 邱焕星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8 | CSSCI | |
67 | 论萧红、苏青的传统家庭书写 | 王艳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8 | CSSCI | |
68 | 近现代时期观物取象内涵之转折 | 王怀义 | 文学评论 | 2018 | CSSCI | |
69 | 汉代的方术与表演伎艺的生成 | 赵兴勤 | 艺术百家 | 2018 | CSSCI | |
70 | “斯芬克斯之谜”与西方悲剧人物的伦理悖论 | 张连桥 | 外国文学研究 | 2018 | CSSCI | |
71 | 鲁迅文学院与新时期文学生态 | 刘业伟 | 齐鲁学刊 | 2018 | CSSCI | |
72 | 明代游幕文人的生存状态与文学成就 | 吕靖波 | 南通大学学报 | 2018 | CSSCI | |
73 | 梁启超的语言思想及意义 | 张卫中 | 贵州社会科学 | 2018 | CSSCI | |
74 | 创作社波西米亚与普罗文学 | 刘东玲 | 学术月刊 | 2019 | CSSCI | |
75 | 从易象到意象 | 王怀义 | 学术界 | 2019 | CSSCI | |
76 | 从“讽政”到“人民性”:乐府诗接受的一个重要维度 | 王立增 | 学术界 | 2019 | CSSCI | |
77 | 寓意批评的限度 | 王怀义 | 文艺研究 | 2019 | CSSCI | |
78 | 汉刘邦《大风歌碑》为北宋摹刻东汉碑考 | 王珏 | 中国书法 | 2019 | CSSCI | |
79 | 唐《<述书赋>字格》所见书论语词的衍化 | 周珩帮 | 中国书法 | 2019 | CSSCI | |
80 | 广州鲁迅与“在朝革命” | 邱焕星 | 文学评论 | 2019 | CSSCI | |
81 | “后五四鲁迅”:思想革命与文化政治 | 邱焕星 | 山东社会科学 | 2019 | CSSCI | |
82 | 清末民初作家迁徙与上海现代文学场域的生成 | 王力 | 南京师大学报 | 2019 | CSSCI | |
83 | 论《文心雕龙》“深识鉴奥,欢然内怿”说 | 徐放鸣 | 江海学刊 | 2019 | CSSCI | |
84 | “正在”的词汇地位献疑 | 于立昌 | 汉语学习 | 2019 | CSSCI | |
85 | 近代汉语中副词“可知(道)”的形成和演变 | 张秀松 | 汉语学报 | 2019 | CSSCI | |
86 | “本土资源”与“友邦经验”——中央文学所创办溯源 | 刘业伟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9 | CSSCI | |
87 | 毕飞宇短篇小说表达世界的三种方式 | 郝敬波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9 | CSSCI | |
88 | 《现代文学视野中的皖人旧体诗词探微》 | 任荣 | 《江淮论坛》 | 2019 | CSSCI | |
89 | 小说家如何“想象”一种语言 | 郝敬波 | 小说评论 | 2020 | CSSCI | |
90 | 北魏太武帝时期文士交游活动及其文学史意义 | 胡政 | 民族文学研究 | 2020 | CSSCI | |
91 | 当代七十年散曲研究——兼及“非主流文学”研究的面向与追问 | 李昌集 | 文学遗产 | 2020 | CSSCI | |
92 | 消费文化时代广告语的应用与构建研究 | 李敏 | 南通大学学报 | 2020 | CSSCI | |
93 | 丁鹤年诗歌的悲剧意 | 刘嘉伟 | 民族文学研究 | 2020 | CSSCI | |
| 关于徐渭《女状元辞凰得凤》题材来源的误解与辨析 | 吕靖波 | 戏曲艺术 | 2020 | CSSCI | |
94 | 以“票”为声符的同源词语义研究(学生第一作者) | 乔秋颖 | 现代语文 | 2020 | CSSCI | |
95 | 冯叔鸾生平史实考论 | 任荣 | 戏曲艺术 | 2020 | CSSCI | |
96 | “同光十三绝”史实再考辨 | 任荣 | 文化遗产 | 2020 | CSSCI | |
97 | 论北宋僧传的文体自新 | 孙文起 | 宗教学研究 | 2020 | CSSCI | |
98 | 论抗战内迁对昆明文学生态演变的影响 | 王力 | 南京师大学报 | 2020 | CSSCI | |
99 | 试析现代汉语语气形式成分 | 王跃平 | 语言科学 | 2020 | CSSCI | |
100 | 在绘画思想史书写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 | 徐放鸣 | 艺术百家 | 2020 | CSSCI | |
101 | “里仁为美”的“三美合一说”及其交往行为美学内涵 | 曾仲权 | 中国文学研究 | 2020 | CSSCI | |
102 | 构式“要X有X”的共时与历时考察 | 张爱玲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 | CSSCI | |
103 | 中国现代语言变革中的文学本位观 | 张卫中 | 贵州社会科学 | 2020 | CSSCI | |
104 | 近代汉语中语用标记“可又来”的多功能性和语用化研究 | 张秀松 | 中国语文 | 2020 | CSSCI | |
105 | 评点与中国戏曲之搬演 | 张勇敢 |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 2020 | CSSCI | |
106 | 《中国古籍总目》词籍类斠议 | 张仲谋 | 文学遗产 | 2020 | CSSCI | |
107 | 戏曲文物志书编纂方法刍议——评《中国戏曲文物志.舞台题记卷》 | 曹广华 | 文艺研究 | 2021 | CSSCI | |
108 | 现代性分裂状况的文化表征、原因及启示——哈贝马斯对席勒美育思想阐释的逻辑起点探赜 | 曾仲权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21 | CSSCI | |
109 | 唐人诗格与唐诗艺术学 | 丁放 | 江淮论坛 | 2021 | CSSCI | |
110 | 杨维桢与元代后期诗学的新变 | 丁放 | 文艺理论研究 | 2021 | CSSCI | |
111 | 周珽的唐代五古诗学观 | 丁放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21 | CSSCI | |
112 | 流动的文本——朝鮮活字本王安石詩李壁注探源 | 李俊标 | 中州学刊 | 2021 | CSSCI | |
113 | 自觉顺应社会需求的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研究 | 林纲 | 浙江社会科学 | 2021 | CSSCI | |
114 | 草原文化视域下元代偰氏家族的文学创作 | 刘嘉伟 | 青海社会科学 | 2021 | CSSCI | |
115 | 多民族交往交融与王逢诗境的开拓 | 刘嘉伟 | 新疆大学学报 | 2021 | CSSCI | |
116 | 第三人称代词_渠伊_的语体性质_ | 刘君敬 | 语言研究 | 2021 | CSSCI | |
117 | 20世纪以来方志戏曲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吕靖波 | 戏曲艺术 | 2021 | CSSCI | |
118 | “双剑誃”之剑 | 孙启灿 | 读书 | 2021 | CSSCI | |
119 | 斯蒂芬·茨威格自传话语模式论 | 王成军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2021 | CSSCI | |
120 | 超凡入圣:汉画天门图像的叙事转换功能 | 温德朝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2021 | CSSCI | |
121 |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 | 温德朝 | 学海 | 2021 | CSSCI | |
122 | 词为声学:晚清词学的基础观念 | 昝圣骞 | 文学遗产 | 2021 | CSSCI | |
123 | 时空合适性评价构式“X P得(不)是Y” | 张爱玲 | 汉语学报 | 2021 | CSSCI | |
124 | 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偏”的用法及其溯源 | 张爱玲 | 中国语文 | 2021 | CSSCI | |
125 | 檀郎与谢娘 | 张仲谋 | 中山大学学报 | 2021 | CSSCI | |
126 | 《儒林外史》楔子中王冕文化性格解读 | 赵兴勤 | 明清小说研究 | 2021 | CSSCI | |
127 | 再论李林甫与盛唐诗坛 | 丁放 | 文艺理论研究 | 2022 | CSSCI | |
128 | The Making of Classics: Li Bai and Du Fu’s Poems in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between the Tang and the Ming Dynasties | 丁放 |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 2022 | CSSCI | |
129 | 日本列岛装饰古坟中圆纹的象征意义 | 方艳 | 四川大学学报 | 2022 | CSSCI | |
130 | 论陈九小说的叙事艺术 | 方忠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22 | CSSCI | |
131 | 新人的诞生——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 刘东玲 | 学术月刊 | 2022 | CSSCI | |
132 | 《元代畏兀人偰百辽逊的送别诗》 | 刘嘉伟 | 吉首大学学报 | 2022 | CSSCI | |
133 | 高昌偰氏家族与儒学 | 刘嘉伟 | 武汉大学学报 | 2022 | CSSCI | |
134 | 元代“三节堂”同题集咏探析 | 刘嘉伟 | 西域研究 | 2022 | CSSCI | |
135 | “关心”词汇化的判定标准与触发因素 | 刘君敬 | 中国语文 | 2022 | CSSCI | |
136 | 前摄与滞留如何在流畅的审美时体中接合?——论英加登在描述与概括之间的纠结与窘迫 | 刘彦顺 | 求是学刊 | 2022 | CSSCI | |
137 | 风气·史实·悲剧性:《儒林外史》中幕客形象的认知意义与审美价值 | 吕靖波 | 明清小说研究 | 2022 | CSSCI | |
138 | 评点·创作·演出:清代新疆流人与《西厢记》 | 任荣 |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 2022 | CSSCI | |
139 | 清词自度曲的创作方式与音乐、文本的双重形态 | 沙先一 | 文艺理论研究 | 2022 | CSSCI | |
140 | 论“内部参校法”在辞书编修中的应用——以《汉语大词典》“水”部为例 | 王本灵 | 济南大学学报 | 2022 | CSSCI | |
141 | 疏离与失位:清中叶散曲文学话语空间之定格 | 王丹 | 浙江学刊 | 2022 | CSSCI | |
142 | 明清崇祀陆秀夫史料选编 | 王建勇 | 历史档案 | 2022 | CSSCI | |
143 | 白居易的佚诗《麻姑山》 | 王建勇 | 读书 | 2022 | CSSCI | |
144 | 董其昌佚文二则辑考 | 王建勇 | 故宫博物院院刊 | 2022 | CSSCI | |
145 | 唐元和诗人邢允中辨误 | 王建勇 | 中华文史论丛 | 2022 | CSSCI | |
146 | 古乐想象与文学呈现:明代乐府诗的复古和新变 | 王立增 | 中州学刊 | 2022 | CSSCI | |
147 |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之本体、结构与应用 | 吴建民 | 河北学刊 | 2022 | CSSCI | |
148 | 新声何以多成僻调——《乐章集》创调特征与词史接受透视 | 昝圣骞 | 文学遗产 | 2022 | CSSCI | |
149 | 席勒弥合现代性分裂的同感与审美交往判断力——基于哈贝马斯对席勒美育思想阐释的探赜 | 曾仲权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2022 | CSSCI | |
150 |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誓言结构和演变研究 | 张爱玲 | 当代修辞学 | 2022 | CSSCI | |
151 | 近代汉语“久仰”句向程式问候语的语用化 | 张秀松 | 汉语学报 | 2022 | CSSCI | |
152 | 音乐辞条的技术与话语——论先秦两汉辞书中的音乐知识与观念 | 周珩帮 | 中国音乐学 | 2022 | CSSCI |
近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览(2011年以来)
| |||||
序号 | 年份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主持人 | |
1 | 2011 | 中国诗词曲源流史 | 重大项目 | 李昌集 | |
2 | 2014 | 《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2019获滚动资助) | 重大项目 | 朱存明 | |
3 | 2015 | 中国近现代文学语言变革史 | 重大项目 | 张卫中 | |
4 | 2016 | 历代词籍选本叙录、珍稀版本汇刊与文献数据库建设(2018获滚动资助) | 重大项目 | 沙先一 | |
5 | 2017 | 中国礼乐美学对传统制度文明的创构研究 | 重大项目 | 刘彦顺 | |
6 | 2018 | 《历代词籍总目提要》及文献数据库建设 | 重大项目 | 张仲谋 | |
7 | 2018 | 元代各民族文学交融背景下元诗的发展与流变 | 重大项目 | 刘嘉伟 | |
8 | 2022 | 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 重大项目 | 方忠 | |
9 | 2014 |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 重点项目 | 徐放鸣 | |
10 | 2014 | 华文作家的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 重点项目 | 方忠 | |
11 | 2017 | 清词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 | 重点项目 | 张仲谋 | |
12 | 2020 | 殷虚书契续编考释 | 重点项目 | 叶正渤 | |
13 | 2021 |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校补 | 重点项目 | 丁放 | |
14 | 2022 | 新中国70年文学语言观念研究 | 重点项目 | 郝敬波 | |
15 | 2022 | 曾巩全集校注 | 重点项目 | 李俊标 | |
16 | 2011 | 《汉语大词典》研究 | 一般项目 | 李申 | |
17 | 2011 | 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 | 一般项目 | 赵兴勤 | |
18 | 2011 | 汉代谶纬的图像美学研究 | 一般项目 | 朱存明 | |
19 | 2011 | 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 | 一般项目 | 张卫中 | |
20 | 2011 | 中国古代“语-图”互文传统研究 | 一般项目 | 张玉勤 | |
21 | 2011 | 当代两岸四地女性文学整合研究 | 一般项目 | 王艳芳 | |
22 | 2011 | 北朝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进程的历史解读 | 青年项目 | 胡政 | |
23 | 2012 | 明代文人游幕与文学研究 | 一般项目 | 吕靖波 | |
24 | 2012 | 20世纪中国城市文化生态变迁与都市小说转型研究 | 一般项目 | 黄德志 | |
25 | 2012 | 族群关系与战后台湾文学研究 | 一般项目 | 王志彬 | |
26 | 2012 | 唐代乐府诗体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王立增 | |
27 | 2013 | 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研究 | 一般项目 | 王成军 | |
28 | 2013 | 新时期短篇小说艺术范式创新研究 | 一般项目 | 郝敬波 | |
29 | 2013 | 20世纪中国作家迁徒对文学生态的影响研究 | 一般项目 | 王力 | |
30 | 2013 | 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 | 青年项目 | 王怀义 | |
31 | 2013 | 帕慕克与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研究 | 青年项目 | 张虎 | |
32 | 2013 |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 | 后期资助项目 | 赵兴勤 | |
33 | 2013 | 《股墟书契后编》考释 | 一般项目 | 叶正渤 | |
34 | 2013 |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学活动与元诗风貌 | 后期资助项目 | 刘嘉伟 | |
35 | 2014 | 民粹主义与现代左翼文学研究 | 青年项目 | 刘东玲 | |
36 | 2014 |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正义伦理研究 | 青年项目 | 宋红岭 | |
38 | 2014 | 新媒体环境下的海峡两岸网络新闻语篇对比研究 | 一般项目 | 林纲 | |
39 | 2014 | 汉语动量范畴的历时研究 | 一般项目 | 于立昌 | |
40 | 2014 | 豫北晋语、官话现状与历史比较研究 | 青年项目 | 史艳锋 | |
41 | 2014 | 20世纪台湾与大陆文学比较研究 | 一般项目 | 方忠 | |
42 | 2014 | 认知一功能视角下完结表达的共时变异与历时演变研究 | 一般项目 | 张秀松 | |
43 | 2014 | 近代汉语复杂“被”字句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刘进 | |
44 | 2014 | 北宋张有《复古编》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王珏 | |
45 | 2015 | 清词经典化研究 | 一般项目 | 沙先一 | |
46 | 2015 | 汉代文学与三楚文化关系研究 | 一般项目 | 周苇风 | |
47 | 2015 | 中国古代戏曲评点史 | 青年项目 | 张勇敢 | |
48 | 2016 | 汉语核心词更替的底层形式与规则表达研究 | 青年项目 | 刘君敬 | |
49 | 2016 | 钱南扬学术年谱 | 后期资助项目 | 赵兴勤 | |
50 | 2016 | 和刻本宋人著作研究 | 一般项目 | 李俊标 | |
51 | 2016 | 卢梭美学思想的中国影响研究 | 一般项目 | 种海燕 | |
52 | 2017 | 元末明初蒙古色目士人的生存状态与文学活动研究 | 青年项目 | 刘嘉伟 | |
53 | 2017 | 《优语录》整理与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王文君 | |
54 | 2017 | 北朝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进程的历史解读 | 一般项目 | 胡政 | |
55 | 2018 | 《毛诗》古注中的语词替换与汉语词汇演变的研究 | 一般项目 | 霍生玉 | |
56 | 2018 | “中期鲁迅”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邱焕星 | |
57 | 2018 | 《红楼梦》文本图像渊源考论 | 后期资助项目 | 王怀义 | |
58 | 2018 | 台湾后乡土文学论 | 后期资助项目 | 吴鹍 | |
59 | 2018 | 中国古戏台题记文献汇编 | 后期资助项目 | 曹广华 | |
60 | 2018 | 《毛诗》古注中的语词替换与汉语词汇演变的研究 | 一般项目 | 霍生玉 | |
61 | 2019 | 乐府诗采集、编选与乐府诗史建构研究 | 一般项目 | 王立增 | |
62 | 2019 | 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研究 | 一般项目 | 王艳芳 | |
63 | 2019 | 中国古代戏曲关目研究 | 一般项目 | 张勇敢 | |
64 | 2020 | 唐宋传记体文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孙文起 | |
65 | 2020 | 汉语致谢和致歉语词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张爱玲 | |
66 | 2021 | 对《地理新书》等文献的宗教学探究 | 一般项目 | 范春义 | |
67 | 2021 | 中原古都城市圈今官话、晋语的深度调查与语料库建设研究 | 一般项目 | 史艳锋 | |
68 | 2021 | 历代魏晋风度图像谱系研究 | 一般项目 | 刘涛 | |
69 | 2021 | 欧洲汉学话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周建萍 | |
70 | 2021 | 汉画像的空间叙事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温德朝 | |
71 | 2022 | 《四库全书总目》乐府典籍提要的“乐府学”研究 | 一般项目 | 王淑梅 | |
72 | 2022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 | 一般项目 | 王志彬 | |
73 | 2022 |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思想研究 | 青年项目 | 曾仲权 | |
74 | 2022 | 民国散曲整理与研究 | 青年项目 | 王丹 | |
75 | 2022 | 东亚文化之华夏溯源的神话学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方艳 | |
76 | 2022 | 道教文化与唐代是个关系研究 | 后期资助项目 | 韩文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