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50101
一、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1959年开始招生,至今已历六十余年,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曾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年)、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 “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2015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人才培训基地”“中小学经典诵读国家级培训基地”。本专业以江苏省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支撑,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语文教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学科教学(语文)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本专业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教学名师1名,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1名;有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为适应乡村教育振兴、文化振兴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16年开始招收乡村教师定向生,毕业生全部到乡村中学任教。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乡村中学教育,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高尚师德情操,热爱乡村教育、踏实敬业、甘于奉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及教育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备国学功底、博雅素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胜任乡村中学语文教育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五年后成为乡村语文教育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育管理者。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后,达到如下目标:
1.具有高尚师德仁爱情怀。树立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遵守教师职业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和熟悉地域文化,立志传承中国传统耕读文化,振兴乡村教育,甘做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农贤”;立足乡村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服务家乡,在学生、家长和村民中有良好的威信。
2.具有语文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熟练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能够对人文学科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熟悉教育教学理论,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能够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积极跟踪语文教育发展前沿,灵活运用语文教学方法。
3.具有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树立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全程育人、综合育人的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任教班级教学成绩居于学校前列或进步明显;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能够至少开发1门校本课程,主持或参与1-3项校级以上教研项目,发表1 篇省级以上教学论文。
4.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胜任乡村中学班主任工作,能够根据乡村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在控辍保学、贫困生帮扶、后进生转化、留守儿童关爱等方面有成功案例在校级以上推广。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共享、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妥善解决好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协同育人关系,形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合力,能够组织或指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5.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身心健康,仪表端庄,乐观自信,心胸豁达,意志坚强、信念执着,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热爱读书,养成终身阅读习惯,对语言、文学、教育类经典论著有浓厚兴趣;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乡村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能够根据乡村传统特色文化,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开发、整合、优化美育课程资源,在提高乡村中学生审美素质与审美水平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汉语文学(师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汉语言文学(乡村教师)的基本训练,以适应江苏省乡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基础教育管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与新耕读文化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要求如下:
1.践行师德
1.1 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爱党爱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传承传统耕读文化,甘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农贤”。
1.2 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精神,遵守师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卓越语文教师。
2.教育情怀
2.1 热爱乡村教育事业,认同乡村教师工作的意义,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2.2 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素养;涵养诗书气质,以生为本,立志成为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2.3 热爱家乡,立志扎根乡村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热爱专业,立志弘道修文,自觉传承吴韵汉风。
3.学科素养
3.1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汉语言文字(包括汉语语法、词汇、语音和修辞)的基本知识,掌握通用汉字6500个、古汉语常用实词1000个和常用虚词60个,背诵中外经典诗文500篇。
3.2 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有效运用文学作品解读、常见文体写作的基本方法。
3.3 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切实把握汉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
4.教学能力
4.1 掌握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熟悉语文教材与课程标准,明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能够合理使用语文教材,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4.2 具备较强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学习环境,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指导中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多元学习评价,能够开发校本课程。
4.3 具备较强的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善于总结教学经验,能针对教学问题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攻关,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5.班级指导
5.1 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工作原理与方法,熟悉班级管理典型情境及实操办法,将育人思想渗透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2 熟悉班级组织与管理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级常规工作要点,具备参与组织、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胜任乡村中学班主任工作。
5.3 了解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基本理论,掌握深入开展家访与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具备“家-校-社”三方沟通协调能力,具有初步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能够有效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6.综合育人
6.1 理解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将育人融入到各项语文学习活动中。
6.2 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能够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品德培养与审美涵养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
6.3 热爱劳动,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体育运动能力,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活力,为乡村学生全面发展做良好表率、营造良好氛围。
7.学会反思
7.1 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养成从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树立起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意识。
7.2 具有以反思、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素养,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乡村教育和教学问题。
7.3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喜爱读书与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适应乡村教育发展需要,制定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
8.沟通合作与管理能力
8.1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技能,善于和校内外的同行展开交流合作。
8.2 能够妥善处理好和学生、家长、领导、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创造和谐的班级、学校氛围。
8.3 能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从事乡村教育管理工作。
四、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图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师德情怀 | 核心素养 | 教育教学 | 教学管理 | 审美鉴赏 |
1.师德规范 | √ |
| √ |
|
|
2.教育情怀 | √ | √ |
|
| √ |
3.学科素养 |
| √ | √ | √ | √ |
4.教学能力 |
| √ | √ | √ |
|
5.班级指导 |
|
| √ | √ |
|
6.综合育人 | √ |
| √ |
| √ |
7.学会反思 |
| √ | √ | √ |
|
8.合作与管理 |
| √ | √ | √ |
|
五、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在校学习年限三至六年。
学位:文学学士。
学分要求: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78学分。
六、专业核心课程
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