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与铜山作协评协联合举办杨刚良新作 《田野上的歌谣》创作分享会

发布者:陈胜珍发布时间:2023-09-13浏览次数:956

9月10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铜山区作家协会铜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作家挂职与文学创作”——杨刚良新作《田野上的歌谣》创作分享会,在铜山汉王扬子江文学驿站铜山文联活动中心隆重举行。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王雪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主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黄德志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郝敬波,原铜山区文联主席、一级主仼科员姚建铜山区文联四级主任科员徐虹铜山区作协主席李凌等出席会议,来自江苏师范大学及徐州本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作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铜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温德朝主持。

铜山区文联四级主任科员徐虹在致辞中指出,杨刚良赴沛县挂职、体验生活,根据挂职体验创作出版的《田野上的歌谣》,为徐州文学贡献了又一力作,在作家同行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郝敬波致辞中指出,杨刚良新作《田野上的歌谣》以鲜明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新时代山乡巨变与现实主义创作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这次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系列指示精神,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加强高校文学研究与地方创作实践的结合,共同促进新时代徐州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原铜山区文联主席、一级主仼科员姚建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国作协党组《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求是》2023年第16期)精神

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王雪春回顾介绍了启动实施作家挂职工作的情况。2014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徐州市启动实施作家挂职工作。经过主动申报和严格遴选程序,杨刚良等四位作家分别赴铜山、沛县等地挂职担任政府顾问。他怀着与人民群众交朋友的态度,主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先后采访了150多个村庄、数百人,历时8年创作修改,今天终于出版了《田野上的歌谣》,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圆满的答卷。杨刚良自觉当好人民的小学生,用创作实践深刻诠释了总书记讲话精神,在对人民的描摹中实现了创作升级和艺术升华,推动了地方文学繁荣发展。王雪春指出,作家挂职的意义在于:符合文艺创作规律,满足了作家体验生活的意愿,呼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扩大了文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作家杨刚良分享了挂职经历与创作体验。他说,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充满希望的时代。人民正在创造着历史,人民正在装扮着时代。“我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有幸能从事我所热爱的文学事业”。他感谢《田野上的歌谣》写作修改期间,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表示自己将永远向人民群众学习,永远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努力奉献出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

分享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王成军王力田崇雪梁伟峰、王志彬、黄健宋红岭、田振华范伊宁王景陶赵玉银杜长明、谭大海、赵宏杰邵琳等,聚焦“作家挂职与文学创作”的主题,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史视域下作为生活体验的作家挂职、非虚构写作与《田野上的歌谣》、《田野上的歌谣》的文本细读与审美鉴赏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氛围热烈、成效显著。专家们普遍认为,《田野上的歌谣》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农村的散文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徐州沛县挂职期间在苏北田野上的一些所见所闻。全书分为20章,所写涵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当下乡村的人情、人性、民生、民俗等世态百相,展示了当代较宽广的农村社会面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恰如书的封面汪政主席推荐语所言,“一切都那么自然,仿佛不是他自觉的书写,而是他乡村之行欲罢不能的不得不说。”专家学者们还针对作品纪实风貌与虚构叙事、牧歌情调与批判精神、短篇散文的轻灵与长篇史诗的厚度等张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中肯修改意见和建议。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主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黄德志作总结讲话。他首先对《田野上的歌谣》的出版表示祝贺,对杨刚良老师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懈探索与追求表达敬意。他指出,今年是个文化大年,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7月份,总书记在苏州视察时,寄语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8月份,中国作协党组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号召广大作家厚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情怀,用行动、用作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徐州早在十年前就前瞻性地部属安排作家到区县挂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挂职笔记正是此项工作结出的硕果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徐州作家的探索和实践,响应了组织呼唤,顺应了时代需求,走在了同行前列。他强调,作家和批评家的理想关系是相互成就,这次研讨会形式富有新意,阵容非常强大,发言充满真情。他希望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始终秉持“顶天立地”的发展理念,在做好文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汇聚人才、整合资源,做强做大校地合作平台,助力徐州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方面实现新突破,携手更好推进徐州文学高质量发展。